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采访竹编技艺传承人叶良康
——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采访竹编技艺传承人叶良康
浙江作为文化大省,保存着历史积淀厚重、丰富多样而又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抱着对非遗技艺的好奇与求知,7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来到鄞州区塘西镇东山村采访竹编技艺传承人叶良康。
采访一开始我们就直接进入了叶师傅的工作室当中,工作室内的陈设十分简单,有三面墙的柜子和一张很大的工作台,柜子上摆满了各种工具,作品和荣誉证书,而叶师傅正在摆满工具的工作台前忙碌着。
采访时,叶师傅十分详尽地回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并且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些他与竹编文化的故事。叶师傅告诉了我们他在传承非遗文化时的经历,16岁时叶师傅便开始着手于竹编的学习,这也让他对竹编产生了兴趣。为了生计,叶师傅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自己在家研究竹编技艺。但是掌握竹编技艺的叶师傅还不能仅仅依靠这门手艺维生,他一直在找寻非遗文化传承与生计的平衡点。
2015年,一家酒店的老板找到了叶师傅,邀请他去酒店展览竹编艺品,自此竹编非遗文化属性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慕名采访,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叶师傅最终得以专注于竹编非遗的磨炼与传承。
文化振兴要助力乡村振兴,叶师傅认为让非遗传承人能专注于磨炼自身技艺,想办法靠产出非遗文化的产品谋生是关键。为了拓宽非遗产品的资产转换,借助网络新媒体无疑是最简便的途径,但是想要出圈仍旧有不小难度。总而言之,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从来不是谁帮着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非遗文化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同时赋能文化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它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历史记忆,它的意义远远不是一门手艺、一种传统那么简单,而是经过几十代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 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人穷尽一生的心血所在。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牢记“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的嘱托,切身体味了非遗传承的艰辛和魅力。文化传承的责任之重大,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其中来,为文化振兴灌注一份青春活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宁波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宁波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宁波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